当代文学《平凡的世界》初探,只见平凡

作者路遥,斯人已逝,权作缅怀。

先摆观点:冗长、平实,喜谈小事,当代小说的通病,也是才气有限的原因,相比明清小说几个场合便能洞见世情、人心,低了多少高度,附会者虽不屑,有识者自然能晓。

惊蛰时节,黄土高原,冬天过去,春天还远。空荡荡的街道,生气全在半山腰的一所县立高中。铃声响过,学生们开始排队领午饭,饭有甲、乙、丙三个等级,同人一样,也分贵贱。

虽然才读高中,可这些农村的孩子们也都干过农活,这是时代的印记。事实上,他们是体面的,“贫困山区的农民尽管眼下大都少吃缺穿,但孩子既然到大地方去念书,家长们就是咬着牙关省吃节用,也要给他们做几件见人衣裳”,此句极佳,亲历者同感。

虽然是县里最好的高中,也没有钱能盖食堂,学生们露天就餐而已,常蹲成一圈,“说着笑着就把饭吃完了”。

也有人买不起饭菜,其中一位,脸色黄瘦、营养不良,他缩着脖子,蹒跚而来,这种落魄,需要写景来配合增色:雪花增多,“灰蒙蒙的天地”、“睡梦般的阴郁”,他叫孙少平;另一位叫郝红梅。他们刚好将残留的剩菜填进肚子,饭票免付。

饥肠辘辘时,能填饱肚子才最实在。可是,两个高粱面馍只能半饱,另一半只能硬撑,下午两点到吃晚饭这段时间还得劳动。

即便如此,孙少平能够读上书,吃上不用花钱的剩菜,家里已然尽了全力。相比起来,他的哥哥辍学务农、大姐没上过学、祖母半瘫…除了心怀感激,自己坚持,又有什么可求的呢!

这是贫穷的结果,孙少平能够忍受,无非是饿点肚子,可这样的落魄,不免引来公众的目光、无言的耻笑,最让他痛苦,让他自卑,让他低人一头。他渴望能够和其他同学一样,穿一身体面衣裳,排队买饭。这份自卑,也让孙少平对家境好的同学生出对立的情绪,这是自然的。

话说回来,孙少平能够走出大山,来县里读书,看到这个大世界,他是欢喜的。他喜欢用脚步去丈量县城的大街小巷、角角落落。除此之外,他还喜欢看课外书,在初中时便已看过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,阅读小说帮助孙少平看到了山外更广阔的天地。

爱看书却给孙少平带来麻烦,毕竟那个年代,读书是多余的。侯玉英向老师揭发他看书的事情。侯玉英是跛女子,生理的缺陷造就了心理的缺陷,喜于给人找不痛快。

意外地,老师竟然将书还给了孙少平,说道,“《红岩》是一本好书,但以后你不要在课堂上看了”。老师满含亲切与热情,让孙少平心里感激。书成为孙少平现实里的力量,使他觉得活着还是十分有意义的,唤起他对未来生活的某种美好的向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