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代没有拿得出手的文人

身边人劝我少看古书,多看现代书。

我何尝不想看现代书?我也不愿变成只会钻研古董的古董,也想与时俱进。我真地拿起现代书,也用手机APP看看占榜的网文,实践起来,可是,我看不下去。这些现代文,首先是文字本身不过关,口水话,废话连篇,思想上也没有深刻可言。顾亭林曾说,“饱食终日,无所用心,难矣哉。今日北方之学者是也。群居终日,言不及义,好行小慧,难矣哉。今日南方之学者是也。”今日的文人(或者作家,或者写字的人),便是“言不及义,好行小慧”的践行者。作家写的书如果不能发人深省,专以堆叠文字为能,动辄数百万字,徒贻笑榜单而已,他的手便只是写字的手,他的作品只是将字连在一起,绝不能传情达意。这些所谓“文人”、“作家”,所谓“才子”、“大V”,互相抬庄,你敬我一杯,我敬你一杯,名利拿走,只留下一堆烂书。你若不服气,不妨贴出书名,水准高低,我写文评价,绝不含糊。

现代作品,我看了金庸的《笑傲江湖》、倪匡的《卫斯理系列》,分别写了阅读笔记《金庸文笔初探》、《倪匡文笔初探》,讲心里话,他们的作品,只能说中规中矩而已,并无太多可推崇的地方。王朔的《一半是火焰,一半是海水》,我也写了《王朔文笔初探》,不能细说。我的书桌上有胡适的《中国哲学史大纲》、傅斯年的《中国人的品德》,相比起来,民国才子们写的书思想性更强,每一篇文章都能让人停下来思考,他们的学养更厚重,能够随时随地穿插中国文学过去的历史,支撑观点。我也读了沈从文的《湘行散记》,言语太过平实了,不得不让人猜想他为人也必定很老实。

至于新闻类报道,他们本该关心民苦,为民喉舌,可偏偏钟情于追风逐月、追男逐女,起一个惊悚的标题,以混淆视听为能事,试看今日热点,“62岁地产大亨遭清华学霸儿子炮轰新”、“牛弹琴:美国和日本现在都急眼了”,这些网文,有什么可读可论之处?

我仍建议多看古书:《韩非子》、《史记》、《后汉书》、《隋书》、《南史》、《宋史》、《明史》,挑《资治通鉴》感兴趣的片段读。如果读起来过于严肃,可读:《世说新语》、《金瓶梅》、《陶庵梦忆》、《儒林外史》、《聊斋志异》。或者读短文名篇:《乐毅报燕王书》、《答苏武书》、《封常清谢死表闻》。虽然简短,常读常新,得到的益处是长久的。

这些话,是狂言,是痴语,何尝不是发自肺腑间的话?试问除了对文字痴心如我的人,还有谁能有此遗憾、施此批判呢?

后记:我正在创作的小说《秦汉烟云》,史实翔实,文笔滔滔,识货之人,一读便知,错过太可惜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