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的经历

1934年,蔡元培发表文章,谈到他过去任北京大学校长的经历:

《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》
我回来,初到上海,友人中劝不必就职的颇多,说北大太腐败,进去了,若不能整顿,反于自己的声名有碍。这当然是出于爱我的意思。但也有少数的说,既然知道他腐败,更应进去整顿,就是失败,也算尽了心。这也是爱人以德的说法。我到底服从后说,进北京。

1916年,蔡元培从法国回国,被委以北大校长重任,旁人告诉他北大太腐败,劝他不要当这个校长,可蔡元培认为“既然知道他腐败,更应进去整顿,就是失败,也算尽了心”,抱着“明知山有虎,偏向虎山行”的达观心态,做起了北大校长。

蔡元培开始对北大进行改革,措施如下:

改革学生的观念。蔡元培说学生平时对学问没兴会,平日“或瞌睡,或看看杂书”,为了对付考试,“连夜阅读讲义”,或等教师透露题目,这类情形的描写,生动极了,对于今天的学子也有极大地讽刺。而教师们也只是照本宣科、读讲义而已。为了让学生打破这些习惯,认识到“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,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”,蔡元培选择从“聘请积学而热心的教员著手”,“旧学邃密”而且“新知深沈”的胡适,便是其中一位。蔡元培对陈独秀“本来有一种不忘的印象”,选他任文科学长。在辞退不得力的外国教师时,蔡元培曾遭到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的威胁,他“一笑置之”。

蔡元培的学术观点充满自由、开放的态度,他认为不同的主张,“言之成理、持之有故”即可,可以很好并存,“令学生有自由选择的余地”。以当时对立的白话文和文言文为例子,胡适之与钱玄同提倡白话文,而刘申叔、黄季刚等主张文言文,蔡元培则支持两者并存。

打破不同学校间的界限,通盘考虑,如“把土木工与矿冶工并到北洋”等举措。

蔡元培任北大校长期间,常有学生运动,蔡元培“以为学生在学校里面,应以求学为最大目的,不应有何等政治的组织”,力阻北大学生,蔡元培也一度准备“引咎辞职”。1919年5月4日,学生主张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、要求罢免亲日派的曹汝霖、陆宗舆和章宗祥的,蔡元培不再阻止,学生烧了曹汝霖的住宅,攒殴章宗祥,多人被逮捕,经蔡元培与各专门学校的校长向警厅力保才被释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