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臣、大家

名臣大家传

文白相杂,古语一句即可

春秋战国

孟子曰:“王者之迹熄而《诗》亡,《诗》亡然后《春秋》作。晋之《乘》,楚之《梼杌》,鲁之《春秋》,一也:其事则齐桓、晋文,其文则史。孔子曰:‘其义则丘窃取之矣。’”

(由此可见,周王室衰亡,歌颂他们的《诗》这种记载形式,也跟着衰微;此时《春秋》这种记史形式产生。说明国史的产生,与周王室兴衰、诸侯争霸是有着紧密的联系的。)

管仲

夫民别而听之则愚,合而听之则圣 (《管子》)

子罕

宋人或得玉,献诸子罕。子罕弗受。献玉者曰:“以示玉人,玉人以为宝也,故敢献之。”子罕曰:“我以不贪为宝,尔以玉为宝,若以与我,皆丧宝也。不若人有其宝。”稽首而告曰:“小人怀璧,不可以越乡。纳此以请死也。”子罕寘诸其里,使玉人为之攻之,富而后使复其所。

孔子

《论语》

《子路第十三》

子曰:“不得中行而与之,必也狂狷乎!狂者进取,狷者有所不为也。”

子曰:“乡原,德之贼也。”乡者,鄙俗之意。原,与愿同。荀子原悫,注读作愿是也。乡原,乡人之愿者也。盖其同流合污以媚于世,故在乡人之中,独以愿称。夫子以其似德非德,而反乱乎德,故以为德之贼而深恶之。详见孟子末篇。

子曰:“饱食终日,无所用心,难矣哉!不有博弈者乎,为之犹贤乎已。”博,局戏也。弈,围棋也。已,止也。李氏曰:“圣人非教人博弈也,所以甚言无所用心之不可尔。”

《论语.卫灵公》:邦有道则仕,邦无道则可卷而怀之。(四书章句集注:卷,收也。怀,藏也)

曾子

(《礼记》里曾子临终的话)

君子之爱人也,以德;细人之爱人也,以姑息

孟子

《梁惠王章句上》

何以利吾国 何以利吾家 何以利吾身

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

杀人以梃与刃,有以异乎?”曰:“无以异也。”梃,徒顶反。梃,杖也。“以刃与政,有以异乎?”曰:“无以异也

仁者无敌(梁惠王要报仇,孟子认为先修仁政)

君之视臣如手足;则臣视君如腹心;君之视臣如犬马,则臣视君如国人;君之视臣如土芥,则臣视君如寇雠

(四书章句集注)

孟子曰:“爱人不亲反其仁,治人不治反其智,礼人不答反其敬。治人之治,平声。不治之治,去声。我爱人而人不亲我,则反求诸己,恐我之仁未至也。智敬放此。行有不得者,皆反求诸己,其身正而天下归之。不得,谓不得其所欲,如不亲、不治、不答是也。反求诸己,谓反其仁、反其智、反其敬也。如此,则其自治益详,而身无不正矣。天下归之,极言其效也。诗云:‘永言配命,自求多福。’”解见前篇。亦承上章而言。

(四书章句集注)

孟子见齐宣王曰:“为巨室,则必使工师求大木。工师得大木。则王喜,以为能胜其任也。匠人斫而小之,则王怒,以为不胜其任矣。夫人幼而学之,壮而欲行之。王曰‘姑舍女所学而从我’,则何如?胜,平声。夫,音扶。舍,上声。女,音汝,下同。巨室,大宫也。工师,匠人之长。匠人,众工人也。姑,且也。言贤人所学者大,而王欲小之也。今有璞玉于此,虽万镒,必使玉人雕琢之。至于治国家,则曰‘姑舍女所学而从我’,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?”镒,音溢。璞,玉之在石中者。镒,二十两也。玉人,玉工也。不敢自治而付之能者,爱之甚也。治国家则殉私欲而不任贤,是爱国家不如爱玉也。范氏曰:“古之贤者,常患人君不能行其所学;而世之庸君,亦常患贤者不能从其所好。是以君臣相遇,自古以为难。孔孟终身而不遇,盖以此耳。

《》

景春曰:“公孙衍、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?一怒而诸侯惧,安居而天下熄。”景春,人姓名。公孙衍、张仪,皆魏人。怒则说诸侯使相攻伐,故诸侯惧也。孟子曰:“是焉得为大丈夫乎?子未学礼乎?丈夫之冠也,父命之;女子之嫁也,母命之,往送之门,戒之曰:‘往之女家,必敬必戒,无违夫子!’以顺为正者,妾妇之道也。焉,于虔反。冠,去声。女家之女,音汝。加冠于首曰冠。女家,夫家也。妇人内夫家,以嫁为归也。夫子,夫也。女子从人,以顺为正道也。盖言二子阿谀苟容,窃取权势,乃妾妇顺从之道耳,非丈夫之事也。居天下之广居,立天下之正位,行天下之大道。得志与民由之,不得志独行其道。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。此之谓大丈夫。”广居,仁也。正位,礼也。大道,义也。与民由之,推其所得于人也;独行其道,守其所得于己也。淫,荡其心也。移,变其节也。屈,挫其志也。何叔京曰:“战国之时,圣贤道否,天下不复见其德业之盛;但见奸巧之徒,得志横行,气焰可畏,遂以为大丈夫。不知由君子观之,是乃妾妇之道耳,何足道哉?”

《告子章句上》

性善和性恶论

求则得之,舍则失之

赵孟之所贵,赵孟能贱之

《公孙丑章句上》

孟子曰:“子路,人告之以有过则喜。

大舜有大焉,善与人同。舍己从人,乐取于人以为善

《尽心章句下》

说大人,则藐之,勿视其巍巍然(吃的好,穿的好,仗势大,都非我所愿、所重,我所关注的是道)

养心莫善于寡欲。其为人也寡欲,虽有不存焉者,寡矣;其为人也多欲,虽有存焉者,寡矣。

(朱子引呂希哲语:呂希哲告誡皇帝“天下之難持者莫如心,天下之易染者莫如欲”,)

《中庸》

君子素其位而行,不愿乎其外。素,犹见在也。言君子但因见在所居之位而为其所当为,无慕乎其外之心也。素富贵,行乎富贵;素贫贱,行乎贫贱;素夷狄,行乎夷狄;素患难,行乎患难;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。难,去声。此言素其位而行也。在上位不陵下,在下位不援上,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。上不怨天,下不尤人。援,平声。此言不愿乎其外也。故君子居易以俟命,小人行险以徼幸。易,去声。易,平地也。居易,素位而行也。俟命,不愿乎外也。徼,求也。幸,谓所不当得而得者。子曰:“射有似乎君子;失诸正鹄,反求诸其身。”正,音征。鹄,工毒反。画布曰正,栖皮曰鹄,皆侯之中,射之的也。子思引此孔子之言,以结上文之意。

万物并育而不相害,道并行而不相悖

庄子

此亦一是非,彼亦一是非

荀子

鲁仲连

於是平原君欲封鲁连,鲁连辞让者三,终不肯受。平原君乃置酒,酒酣起前,以千金为鲁连寿。鲁连笑曰:“所贵於天下之士者,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取也。即有取者,是商贾之事也,而连不忍为也。”遂辞平原君而去,终身不复见。

故去感忿之怨,立终身之名;弃忿悁之节,定累世之功。是以业与三王争流,而名与天壤相獘也。愿公择一而行之。

韩非

(著作《韩非子》)

法家,以儒家的礼相抗衡

  1. 《孤憤》論述自己对當代法家對更法之志的憤概。
  2. 說難》第十二,論述對君主進諫的困難,反映韓非對君主的心理分析之清楚,為論說體。
  3. 奸劫弒臣》第十四,前半部論述奸臣的奸行及治奸之法,後半部則反對儒家思想,倡導法家思想治國之道。
  4. 《顯學》,批判儒家墨家,闡揚法治,該篇是韓非對法治思想的代表作,亦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重要史料來源。
  5. 五蠹》,『蠹』字意指由內部危損整體的木中之蛀蟲,五蠹指五種蛀蟲,韓非認為五蠹藏於學者(儒士)、言談者(縱橫家)、帶劍者(遊俠墨家人士)、患御者(逃兵的人)、商工之民(工商企業),等,為擾亂君王法治的五種人,考量國家形勢,不應該鼓勵這五種人的出現與發展。本篇亦為歷史上公認的韓非子代表作。

《初见秦》

不知而言,不智;知而不言,不忠

《主道》

有言者自为名,有事者自为形,形名参同,君乃无事焉,归之其情。故曰:君无见其所欲,君见其所欲,臣自将雕琢;君无见其意,君见其意,臣将自表异。故曰:去好去恶,臣乃见素,去旧去智,臣乃自备。故有智而不以虑,使万物知其处;有行而不以贤,观臣下之所因;有勇而不以怒,使群臣尽其武。是故去智而有明,去贤而有功,去勇而有强。群臣守职,百官有常,因能而使之,是谓习常。故曰:寂乎其无位而处,漻乎莫得其所。明君无为于上,群臣竦惧乎下。明君之道,使智者尽其虑,而君因以断事,故君不穷于智;贤者敕其材,君因而任之,故君不穷于能;有功则君有其贤,有过则臣任其罪,故君不穷于名。是故不贤而为贤者师,不智而为智者正。臣有其劳,君有其成功,此之谓贤主之经也。

道在不可见,用在不可知。虚静无事,以暗见疵。见而不见,闻而不闻,知而不知。知其言以往,勿变勿更,以参合阅焉。官有一人,勿令通言,则万物皆尽。函;掩其迹,匿其端,下不能原;去其智,绝其能,下不能意。保吾所以往而稽同之,谨执其柄而固握之。

《二柄》

(刑让人怕,德让人爱)

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,二柄而已矣。二柄者,刑、德也。何谓刑德?曰:杀戮之谓刑,庆赏之谓德。

故世之奸臣则不然,所恶则能得之其主而罪之,所爱则能得之其主而赏之。今人主非使赏罚之威利出于己也,听其臣而行其赏罚,则一国之人皆畏其臣而易其君,归其臣而去其君矣,此人主失刑德之患也。夫虎之所以能服狗者、爪牙也,使虎释其爪牙而使狗用之,则虎反服于狗矣。人主者、以刑德制臣者也,今君人者、释其刑德而使臣用之,则君反制于臣矣。故田常上请爵禄而行之群臣,下大斗斛而施于百姓,此简公失德而田常用之也,故简公见弑。

《主道》

去好去恶,臣乃见素,去旧去智,臣乃自备。

(《韩非子·饰邪》 小聪明,只忠于主子,不忠于国家)

故曰:小知不可使谋事,小忠不可使主法

(《说shui难》)

凡说之难:非吾知之,有以说之之难也;又非吾辩之,能明吾意之难也;又非吾敢横失(heng yi 极骋智辩,无所顾忌),而能尽之难也。凡说之难,在知所说之心,可以吾说当之。

(刚开始迎合人主,等到关系建立了,再直言不讳,为他创造价值,伊尹、百里奚尚且屈身如此,何况我们只是用言语呢)

凡说之务,在知饰所说之所矜而灭其所耻。 彼有私急也,必以公义示而强之。 其意有下也,然而不能已,说者因为之饰其美而少其不为也。 其心有高也,而实不能及,说者为之举其过而见其恶,而多其不行也。 有欲矜以智能,则为之举异事之同类者,多为之地,使之资说于我,而佯不知也以资其智。 欲内相存之言,则必以美名明之,而微见其合于私利也。 欲陈危害之事,则显其毁诽而微见其合于私患也。 誉异人与同行者,规异事与同计者。 有与同污者,则必以大饰其无伤也; 有与同败者,则必以明饰其无失也。 彼自多其力,则毋以其难概之也; 自勇其断,则无以其谪怒之; 自智其计,则毋以其败躬之。 大意无所拂悟,辞言无所击摩,然后极骋智辩焉。此道所得,亲近不疑而得尽辞也。伊尹为宰,百里奚为虏,皆所以干其上也。此二人者,皆圣人也;然犹不能无役身以进,如此其污也!今以吾言为宰虏,而可以听用而振世,此非能仕之所耻也。夫旷日离久,而周泽既渥,深计而不疑,引争而不罪,则明割利害以致其功,直指是非以饰其身,以此相持,此说之成也。

昔者郑武公欲伐胡,故先以其女妻胡君以娱其意。因问于群臣:"吾欲用兵,谁可伐者?"大夫关其思对曰:"胡可伐。"武公怒而戮之,曰:"胡,兄弟之国也。子言伐之,何也?"胡君闻之,以郑为亲己,遂不备郑。郑人袭胡,取之。宋有富人,天雨墙坏。其子曰:"不筑,必将有盗。"其邻人之父亦云。暮而果大亡其财。其家甚智其子,而疑邻人之父。此二人说者皆当矣,厚者为戮,薄者见疑,则非知之难也,处知则难也。故绕朝之言当矣,其为圣人于晋,而为戮于秦也,此不可不察。

故弥子之行未变于初也,而以前之所以见贤,而后获罪者,爱憎之变也。故有爱于主则智当而加亲,有憎于主则智不当见罪而加疏。故谏说谈论之士,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后说焉。夫龙之为虫也,柔可狎而骑也,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,若人有婴之者则必杀人。人主亦有逆鳞,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,则几矣。

(法术和和氏璧一样是宝,但是法术对损害百姓、大臣的私欲,法术家的命运更加危险)

《和氏》

夫珠玉人主之所急也,和虽献璞而未美,未为主之害也,然犹两足斩而宝乃论,论宝若此其难也。

(吴起、商鞅的结局)

大臣苦法而细民恶治也

《孤愤》

当涂之人擅事要,则外内为之用矣。是以诸候不因,则事不应,故敌国为之讼;百官不因,则业不进,故群臣为之用;郎中不因,则不得近主,故左右为之匿;学士不因,则养禄薄礼卑,故学士为之谈也。此四助者,邪臣之所以自饰也。重人不能忠主而进其仇,人主不能越四助而烛察其臣,故人主愈弊而大臣愈重。

凡当涂者之于人主也,希不信爱也,又且习故。若夫即主心,同乎好恶,因其所自进也。官爵贵重,朋党又众,而一国为之讼。则法术之士欲干上者,非有所信爱之亲,习故之泽也,又将以法术之言矫人主阿辟之心,是与人主相反也。处势卑贱,无党孤特。夫以疏远与近爱信争,其数不胜也;以新旅与习故争,其数不胜也;以反主意与同好恶争,其数不胜也;以轻贱与贵重争,其数不胜也;以一口与一国争,其数不胜也。法术之士操五不胜之势,以岁数而又不得见;当涂之人乘五胜之资,而旦暮独说于前。故法术之士奚道得进,而人主奚时得悟乎?故资必不胜而势不两存,法术之士焉得不危?其可以罪过诬者,以公法而诛之;其不可被以罪过者,以私剑而穷之。是明法术而逆主上者,不戮于吏诛,必死于私剑矣。

(子曰:“君子周而不比,小人比而不周。”为政

孔子说:“君子团结群衆而不拉帮结派,小人拉帮结派而不团结群衆。”)

《五蠹》(指儒家學者(儒士)、言談者(縱橫家)、帶劍者(遊俠)、患御者(逃兵的人)、商工之民(工商企業),為擾亂君王法治的五種人。)

是以人之于让也,轻辞古之天子,难去今之县令者,薄厚之实异也。

上古竞于道德,中世逐于智谋,当今争于气力

且民者固服于势,寡能怀于义

布帛寻常,庸人不释;铄金百镒,盗跖不掇。不必害,则不释寻常;必害手,则不掇百溢。

所利非所用,所用非所利

故糟糠不饱者不务粱肉,短褐不完者不待文绣。

布衣相与交,无富厚以相利,无威势以相惧也,故求不欺之士。今人主处制人之势,有一国之厚,重赏严诛,得操其柄,以修明术之所烛,虽有田常、子罕之臣,不敢欺也,奚待于不欺之士

故明主之道,一法而不求智,固术而不慕信,故法不败,而群官无奸诈矣。

《安危》

安术:一曰、赏罚随是非,二曰、祸福随善恶,三曰、死生随法度,四曰、有贤不肖而无爱恶,五曰、有愚智而无非誉,六曰、有尺寸而无意度,七曰、有信而无诈。

(国家治理在法,守法、是非则安,否则危)

使天下皆极智能于仪表,尽力于权衡,以动则胜,以静则安。治世使人乐生于为是,爱身于为非。小人少而君子多,故社稷常立,国家久安。奔车之上无仲尼,覆舟之下无伯夷。

明主坚内,故不外失。失之近而不亡于远者无有。故周之夺殷也,拾遗于庭,使殷不遗于朝,则周不敢望秋毫于境,而况敢易位乎。

明主之道忠法,其法忠心,故临之而法,去之而思。尧无胶漆之约于当世而道行,舜无置锥之地于后世而德结。能立道于往古,而垂德于万世者之谓明主。

《观行》

故以有馀补不足,以长续短之谓明主

时有满虚,事有利害,物有生死,人主为三者发喜怒之色,则金石之士离心焉

《难四》

明君不悬怒,悬怒则臣罪轻举以行计,则人主危

《显学》

夫圣人之治国,不恃人之为吾善也,而用其不得为非也。

《饬令》

利出一空者,其国无敌;利出二空者,其兵半用;利出十空者民不守。

孟尝君

孟尝君过赵,赵平原君客之。赵人闻孟尝君贤,出观之,皆笑曰:“始以薛公为魁然也,今视之,乃眇小丈夫耳。”孟尝君闻之,怒。客与俱者下,斫击杀数百人,遂灭一县以去。

(冯驩言语)

夫物有必至,事有固然,君知之乎

春申君

秦之围邯郸,赵使平原君求救,合从於楚,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。平原君曰:“使文能取胜,则善矣。文不能取胜,则歃血於华屋之下,必得定从而还。士不外索,取於食客门下足矣。”得十九人,馀无可取者,无以满二十人。门下有毛遂者,前,自赞於平原君曰:“遂闻君将合从於楚,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,不外索。今少一人,原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。”平原君曰:“先生处胜之门下几年於此矣?”毛遂曰:“三年於此矣。”平原君曰:“夫贤士之处世也,譬若锥之处囊中,其末立见。今先生处胜之门下三年於此矣,左右未有所称诵,胜未有所闻,是先生无所有也。先生不能,先生留。”毛遂曰:“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。使遂蚤得处囊中,乃颖脱而出,非特其末见而已。”平原君竟与毛遂偕。十九人相与目笑之而未废也。

(战争的残酷)

邯郸之民,炊骨易子而食,可谓急矣,

虞卿

虞卿者,游说之士也。蹑蹻檐簦说赵孝成王。一见,赐黄金百镒,白璧一双;再见,为赵上卿,故号为虞卿。

王亦闻夫公甫文伯母乎?公甫文伯仕於鲁,病死,女子为自杀於房中者二人。其母闻之,弗哭也。其相室曰:‘焉有子死而弗哭者乎?’其母曰:‘孔子,贤人也,逐於鲁,而是人不随也。今死而妇人为之自杀者二人,若是者必其於长者薄而於妇人厚也。’故从母言之,是为贤母;从妻言之,是必不免为妒妻。故其言一也,言者异则人心变矣。

春申君

(春申君 ?—前238年)

太史公曰:吾適楚,观春申君故城,宫室盛矣哉!初,春申君之说秦昭王,及出身遣楚太子归,何其智之明也!後制於李园,旄矣。语曰:“当断不断,反受其乱。”春申君失硃英之谓邪?

平原君(赵胜,赵武灵王之子)

司马穰苴

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,临军约束则忘其亲,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

将在军,君令有所不受

秦朝

吕不韦

以色事人者,色衰而爱弛

李斯

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

故诟莫大於卑贱,而悲莫甚於穷困

久处卑贱之位,困苦之地,非世而恶利,自讬於无为,此非士之情也

不韦贤之,任以为郎

太山不让土壤,故能成其大;河海不择细流,故能就其深;王者不卻众庶,故能明其德

使秦无尺土之封,不立子弟为王,功臣为诸侯者,使後无战攻之患。

斯长男由为三川守,诸男皆尚秦公主,女悉嫁秦诸公子。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,李斯置酒於家,百官长皆前为寿,门廷车骑以千数。李斯喟然而叹曰:“嗟乎!吾闻之荀卿曰‘物禁大盛’。夫斯乃上蔡布衣,闾巷之黔首,上不知其驽下,遂擢至此。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,可谓富贵极矣。物极则衰,吾未知所税驾也!”

蒙恬

曰‘必参而伍之’。今恬之宗,世无二心,而事卒如此,是必孽臣逆乱,内陵之道也。夫成王失而复振则卒昌;桀杀关龙逢,纣杀王子比干而不悔,身死则国亡。臣故曰过可振而谏可觉也。察于参伍,上圣之法也。凡臣之言,非以求免于咎也,将以谏而死,愿陛下为万民思从道也

西汉

张耳、陈余

天予不取,反受其咎

项羽为天下宰不平,尽王诸将善地,徙故王王恶地,今赵王乃居代!愿王假臣兵,请以南皮为捍蔽。

(张耳的选择,选择了刘邦)

耳败走,曰:「汉王与我有故,张晏曰:「汉王布衣时常从耳游也。」而项王强,立我,我欲之楚。」师古曰:「羽旣强盛,又为所立,是以狐疑,莫知所往。」甘公曰:文颖曰:「善说星者甘氏也。」晋灼曰:「齐人。」「汉王之入关,五星聚东井。东井者,秦分也。师古曰:「分音扶问反。」先至必王。楚虽强,后必属汉。」耳走汉。汉亦还定三秦,方围章邯废丘。耳谒汉王,汉王厚遇之。师古曰:「高纪云元年五月汉王定雍地,东如咸阳,引兵围雍王废丘,而遣诸将略地。八月,塞王欣、翟王翳皆降汉。二年十月,陈馀击常山王张耳,耳败走,降汉。而此传乃言方围废丘时耳谒汉王,隔以他事,于后始云汉二年东击楚,则与帝纪前后参错不同,疑传误也。」

汉二年,东击楚,使告赵,欲与俱。馀曰:「汉杀张耳乃从。」于是汉求人类耳者,斩其头遗馀,馀乃遣兵助汉。汉败于彭城西,馀亦闻耳诈死,即背汉。汉遣耳与韩信击破赵井陉,斩馀泜水上。

栾布

穷困不能辱身,非人也;富贵不能快意,非贤也。

张良

沛公欲以二万人击秦嶢关下军,良曰:秦兵尚强,未可轻。臣闻其将屠者子,贾竖易动以利

陈平

(陈平评价项羽)

臣事魏王,魏王不能用臣说,故去事项王。项王不信人,其所任爱,非诸项即妻之昆弟,虽有竒士不能用。臣居楚闻汉王之能用人,故归大王。裸身来,不受金无以为资。诚臣计画有可采者,愿大王用之;使无可用者,大王所赐金具在,请封输官,得请骸骨。

「项王为人,恭敬爱人,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。至于行功赏爵邑,重之,师古曰:「言爱惜之。」士亦以此不附。今大王嫚而少礼,士之廉节者不来;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,士之顽顿耆利无耻者亦多归汉。如淳曰:「顽顿,谓无廉隅也。」师古曰:「顿读曰钝。耆读曰嗜。」诚各去两短,集两长,天下指麾即定矣。大王资㑄人,师古曰:「资谓天性也。㑄,古侮字。」不能得廉节之士。顾楚有可乱者,师古曰:「顾,念也。」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、锺离眛、龙且、周殷之属,师古曰:「眛音秣。且音子闾反。」不过数人耳。大王能出捐数万斤金,行反闲,间其君臣,以疑其心,师古曰:「间音居苋反。」项王为人意忌信谗,必内相诛。汉因举兵而攻之,破楚必矣。」

骨鲠之臣

周勃

(性格特征)

木强敦厚

吾甞将百万军,安知狱吏之贵也

曹参

闻胶西有盖公,师古曰:「盖音古盍反。」善治黄老言,张晏曰:「黄帝、老子之书。」使人厚币请之。旣见盖公,盖公为言治道贵清静而民自定,推此类具言之。参于是避正堂,舍盖公焉。师古曰:「舍,止也。」其治要用黄老术,故相齐九年,齐国安集,大称贤相。

(交接时,优先交代对监狱的处理)

萧何薨,参闻之,告舍人趣治行,师古曰:「舍人犹家人也,一说私属官主家事者也。趣读曰促,谓速也。治行,谓修治行装也。」「吾且入相。」居无何,使者果召参。参去,属其后相师古曰:「属音之欲反。」曰:「以齐狱市为寄,慎勿扰也。」后相曰:「治无大于此者乎?」参曰:「不然。夫狱市者,所以并容也,今君扰之,奸人安所容乎?吾是以先之。」孟康曰:「夫狱市者,兼受善恶,若穷极奸人,奸人无所容窜,久且为乱。秦人极刑而天下畔,孝武峻法而狱繁,此其効也。」师古曰:「老子云『我无为,民自化;我好静,民自正。』参欲以道化为本,不欲扰其末也。」

参见人之有细过,掩匿覆盖之,府中无事。

邹阳

白头如新,倾盖如故

臣闻明月之珠,夜光之璧,以暗投人于道路,人无不按剑相眄者。何则?无因而至前也。蟠木根柢,轮囷离诡,而为万乘器者。何则?以左右先为之容也。故无因至前,虽出随侯之珠,夜光之璧,犹结怨而不见德。故有人先谈,则以枯木朽株树功而不忘。今夫天下布衣穷居之士,身在贫贱,虽蒙尧、舜之术,挟伊、管之辩,怀龙逢、比干之意,欲尽忠当世之君,而素无根柢之容,虽竭精思,欲开忠信,辅人主之治,则人主必有按剑相眄之迹,是使布衣不得为枯木朽株之资也。

贾谊

祸兮福所倚,福兮祸所伏

忧喜聚门,吉凶同域

天不可与虑,道不可与谋

小智自私,贱彼贵我;达人大观,物亡不可

贪夫徇财,列士徇名;夸者死权,品庶每生

大人不曲,意变齐同。愚士系俗,僒若囚拘;李竒曰:「僒音块。」苏林曰:「音人肩伛僒尔。音欺全反。」师古曰:「苏音是。」至人遗物,独与道俱。

听言之道,必以其事观之,则言者莫敢妄言

履虽鲜不加于枕,冠虽敝不以苴履

袁盎

臣闻天子所与共六尺舆者,皆天下豪英。今汉虽乏人,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之馀共载

臣闻千金之子不垂堂,师古曰:「言富人之子则自爱也。垂堂,谓坐堂外边,恐坠堕也。」百金之子不骑衡,如淳曰:「骑,倚也。衡,楼殿边栏楯也。」师古曰:「骑谓跨之耳,非倚也。」圣主不乘危,不徼幸。今陛下骋六飞,如淳曰:「六马之疾若飞也。」驰不测山,有如马惊车败,陛下纵自轻,奈高庙、太后何?

盎素不好鼂错,错所居坐,盎辄避;盎所居坐,错亦避:两人未甞同堂语

(君子成人之美)

从史盗私盎侍儿。文颖曰:「婢也。」盎知之,弗泄,遇之如故。人有告从史,「君知女与侍者通」,乃亡去。盎驱自追之,师古曰:「驱驰而追,言疾速。」遂以侍者赐之,复为从史。

且缓急人所有

夫一旦叩门,不以亲为解,张晏曰:「不语云亲不听也。」臣瓒曰:「凡人之于赴难济厄,多以有父母为解,而孟兼行之。」师古曰:「瓒说是也。解者,若今言分疏矣。」不以在亡为辞

晁错

陗直刻深

张释之

上指视慎夫人新丰道,曰:「此走邯郸道也。」

法者,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。师古曰:「公谓不私也。」今法如是,更重之,是法不信于民也。且方其时,上使使诛之则已。师古曰:「言初执获此人,天子即令诛之,其事即毕。」今已下廷尉,廷尉,天下之平也,壹倾,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,民安所错其手足?

释之事景帝岁馀,为淮南相,犹尚以前过也。

冯唐

上旣闻廉颇、李牧为人,良说,如淳曰:「良,善也。」师古曰:「说读曰悦。闻颇、牧之善,帝意大悦。」乃拊髀曰:师古曰:「髀音陛。」「嗟乎!吾独不得廉颇、李牧为将,岂忧匈奴哉!」唐曰:「主臣!师古曰:「恐惧之言。解在陈平传。」陛下虽有廉颇、李牧,不能用也。」上怒,起入禁中。良乆,召唐让曰:「公衆辱我,独亡闲处宓?」师古曰:「何不间隙之处而言。」唐谢曰:「鄙人不知忌讳。」

汲黯

以庄见惮(因为为人端正严肃,不苟言笑,人人都怕他)

其治,责大指而已,不苛小

弘大体,不拘文法

为人性倨,少礼,师古曰:「倨,简傲也,音居庶反。」面折,不能容人之过。合己者善待之,不合者弗能忍见,士亦以此不附焉。然好游侠,任气节,行修洁。其谏,犯主之颜色。常慕傅伯、爰盎之为人。应劭曰:「傅伯,梁人,为孝王将,素抗直也。」善灌夫、郑当时及宗正刘弃疾。亦以数直谏,不得乆居位。

然。古有社稷之臣,至如汲黯,近之矣

大将军青侍中,上踞厕视之。如淳曰:「厕,溷也。」孟康曰:「厕,床边侧也。」师古曰:「如说是也。」丞相弘宴见,上或时不冠。至如见黯,不冠不见也。上甞坐武帐,应劭曰:「武帐,织成帐为武士象也。」孟康曰:「今御武帐,置兵阑五兵于帐中也。」师古曰:「孟说是也。」黯前奏事,上不冠,望见黯,避帷中,使人可其奏。其见敬礼如此。

郑当时

当时为大吏,戒门下:「客至,亡贵贱亡留门者。」执賔主之礼,以其贵下人

常引以为贤于己。未甞名吏,与官属言,若恐伤之。闻人之善言,进之上,唯恐后。

然当时在朝,常趋和承意,师古曰:「趋读曰趣。趣,向也。和音胡卧反。」不敢甚斥臧否

窦婴

(胆识,顾全大局)

帝弟梁孝王,母窦太后爱之。孝王朝,因燕昆弟饮。师古曰:「序家人昆弟之亲,不为君臣礼也。」是时上未立太子,酒酣,上从容曰:师古曰:「从音千庸反。」「千秋万岁后传王。」太后驩。婴引巵酒进上曰:「天下者,高祖天下,父子相传,汉之约也,上何以得传梁王!」太后由此憎婴。婴亦薄其官,师古曰:「自嫌其官,轻薄之也。」因病免。太后除婴门籍,不得朝请。师古曰:「请音才性反。其下亦同。」

(危难时能站出来)

孝景三年,吴楚反,上察宗室诸窦无如婴贤,师古曰:「宗室,帝之同姓亲也。诸窦,揔谓帝外家也。以吴楚之难,故欲用内外之亲为将也。」召入见,固让谢,称病不足任。太后亦慙。于是上曰:「天下方有急,王孙宁可以让邪?」乃拜婴为大将军,赐金千斤。婴言爰盎、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。所赐金,陈廊庑下,师古曰:「廊,堂下周屋也。庑,门屋也,音侮。」军吏过,辄令财取为用,师古曰:「财与裁同,谓裁量而用之也。」金无入家者。婴守荥阳,监齐赵兵。七国破,封为魏其侯。游士賔客争归之。每朝议大事,条侯、魏其,列侯莫敢与亢礼。师古曰:「言特敬此二人也。」

(认准了自己觉得对的事,勇敢争取)

四年,立栗太子,师古曰:「栗姬之子,故曰栗太子。」以婴为傅。七年,栗太子废,婴争弗能得,谢病,屏居田南山下师古曰:「屏,隐也。」数月,诸窦賔客辩士说,莫能来。梁人高遂乃说婴曰:「能富贵将军者,上也;能亲将军者,太后也。今将军傅太子,太子废,争不能拔,又不能死,自引谢病,拥赵女屏闲处而不朝,师古曰:「拥,抱也。闲处,犹言私处也。」袛加怼自明,扬主之过。师古曰:「只,适也。怼,怨怒也。只音支,其字从衣。怼音直类反。」有如两宫奭将军,师古曰:「两宫,太后及帝也。奭,怒貌也,音赫。」则妻子无类矣。」师古曰:「言被诛戮无遗类也。」婴然之,乃起,朝请如故。

田蚡,孝景王皇后同母弟也,生长陵。窦婴已为大将军,方盛,蚡为诸曹郎,未贵,往来侍酒婴所,跪起如子姓。师古曰:「姓,生也,言同子礼,若己所生。」

蚡新用事,卑下賔客,师古曰:「下音胡稼反。」进名士家居者贵之,晋灼曰:「滞在里巷未仕者。」欲以倾诸将相。师古曰:「倾谓逾越而胜之也。」上所填抚,多蚡賔客计策。如淳曰:「多荐名士,名士得进为帝画计策也。」师古曰:「填音竹刃反。」会丞相绾病免,上议置丞相、太尉。藉福说蚡曰:「魏其侯贵久矣,素天下士归之。今将军初兴,未如,即上以将军为相,必让魏其。魏其为相,将军必为太尉太尉、相尊等耳,师古曰:「言其尊贵同一等也。」有让贤名。」蚡乃微言太后风上,师古曰:「风读曰讽。」于是乃以婴为丞相,蚡为太尉。藉福贺婴,因吊曰:「君侯资性喜善疾恶,师古曰:「喜,好也,音许吏反。」方今善人誉君侯,故至丞相;然恶人衆,亦且毁君侯。君侯能兼容,则幸乆;师古曰:「兼容,谓不嫉恶人令其怨也。」不能,今以毁去矣。」婴不听。

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

昔鲁哀公有言:「寡人生于深宫之中,长于妇人之手,未甞知忧,未甞知惧。」

李陵

径万里兮度沙幕,为君将兮奋匈奴。路穷绝兮矢刃摧,士衆灭兮名已隤。师古曰:「隤,坠也,音大回反。」老母已死,虽欲报恩将安归!

司马相如

盖世必有非常之人,然后有非常之事;有非常之事,然后有非常之功。

相如口吃而善著书

司马相如两汉〕《上书谏猎

臣闻物有同类而殊能者,故力称乌获捷言庆忌,勇期贲、育。臣之愚,窃以为人诚有之,兽亦宜然。今陛下好陵阻险,射猛兽卒然遇逸材之兽,骇不存之地犯属车之清尘,舆不及还辕人不暇施巧,虽有乌获、逢蒙之技不能用,枯木朽枝尽为难矣。是胡越起于毂下,而羌夷接轸也,岂不殆哉!虽万全而无患,然本非天子之所宜近也。

且夫清道而后行,中路而驰,犹时有衔橛之变。况乎涉丰草,骋丘虚前有利兽之乐,而内无存变之意,其为害也不难矣。夫轻万乘之重不以为安,乐出万有一危之途以为娱,臣窃为陛下不取。

盖明者远见于未萌,而知者避危于无形,祸固多藏于隐微而发于人之所忽者也。故鄙谚曰:“家累千金,坐不垂堂。”此言虽小,可以喻大。臣愿陛下留意幸察。

董仲舒

仲舒为人廉直

张汤

及列九卿,收接天下名士大夫,己心内虽不合,然阳浮道与之

其治狱所巧排大臣自以为功,多此类

汤数行丞相事,知此三长史素贵,常陵折之

(自杀)

汤乃为书谢曰:「汤无尺寸之功,起刀笔吏,陛下幸致位三公,无以塞责。师古曰:「塞,当也。」然谋陷汤者,三长史也。」遂自杀。

汉书 班固

房中者,情性之极,至道之际,是以圣王制外乐以禁内情,而为之节文。传曰:“先王之所乐,所以节百事也。”乐而有节,则和平寿考。及迷者弗顾,以生疾而陨性命。

元成哀平,一代不如一代

东汉

班彪

昔周爵五等,诸侯从政,本根既微,枝叶强大,故其末流有从横之事,势数然也。汉承秦制,改立郡县,主有专已之威,臣无百年之柄 (爵五等:公侯伯子男)

危自上起,伤不及下

方今雄桀带州域者,皆无七国世业之资,而百姓讴吟,思仰汉德,已可知矣

唐、虞三代,《诗》、《书》所及,世有史官,以司典籍,暨于诸侯,国自有史,故《孟子》曰“楚之《梼杌》,晋之《乘》,鲁之《春秋》,其事一也”

窦融

融早孤。

邓骘

马援

援年十二而孤,少有大志,诸兄奇之。

马融

永初二年,大将军邓骘闻融名,召为舍人,非其好也,遂不应命,客于凉州武都,汉阳界中。会羌虏飙起,边方扰乱,米谷踊贵,自关以西,道殣相望。融既饑因,乃悔而叹息,谓其友人曰“古人有言:左手据天下之图,右手刎其喉,愚夫不为。所以然者,生贵于天下也。今以曲俗咫尺之羞,灭无赀之躯,殆非老、庄所谓也”故往应骘召。 ( 爱生)

郑玄

融门徒四百余人,升堂进者五十余生。融素骄贵,玄在门下,三年不得见,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。玄日夜寻诵,未尝怠倦。会融集诸生考论图纬,闻玄善算,乃召见于楼上,玄因从质诸疑义,问毕辞归。融喟然谓门人曰:“郑生今去,吾道东矣。”

晋朝

张华

  • 《女史箴》

人咸知修其容,而莫知饰其性; 性之不饰,或愆礼正; 斧之藻之,克念作圣。出其言善,千里应之,苟违斯义,同衾以疑

妇德尚柔,含章贞吉

  • 《鹪鹩赋》 jiao liao

有用于人也。夫言有浅而可以托深,类有微而可以喻大

其居易容,其求易给。巢林不过一枝,每食不过数粒

不怀宝以贾害,不饰表以招累

邓艾(195年—264年)

钟会(225年-264年3月3日)

钟毓、钟会少有令誉。年十三,魏文帝闻之,语其父钟繇曰:“可令二子来!”于是敕见。毓面有汗,帝曰:“卿面何以汗?”毓对曰:“战战惶惶,汗出如浆。”复问会:“卿何以不汗?”对曰:“战战栗栗,汗不敢出。”

石崇(249年8月〜300年8月)

荣华于顺旨,枯槁于逆违

陆机(261年-303年)

机天才秀逸,辞藻宏丽,张华尝谓之曰:“人之为文,常恨才少,而子更患其 多。”

王敦

王与马,共天下

王导 (276年—339年9月7日 晋书列传第三十五)

导少有风鉴,识量清远

导因进计曰:「古之王者,莫不宾礼故老,存问风俗,虚己倾心,以招俊乂。况天下丧乱,九州分裂,大业草创,急于得人者乎!顾荣、贺循,此土之望,未若引之以结人心。二子既至,则无不来矣。」帝乃使导躬造循、荣,二人皆应命而至,由是吴会风靡,百姓归心焉。自此之后,渐相崇奉,君臣之礼始定。 (帮助晋元帝收买人心)

时荆扬晏安,户口殷实,导为政务在清静,每劝帝克己励节,匡主宁邦。于是尤见委杖,情好日隆,朝野倾心,号为「仲父」。帝尝从容谓导曰:「卿,吾之萧何也。」

大王方立命世之勋,一匡九合,管仲、乐毅,于是乎在,岂区区国臣所可拟议 (说是皇帝功劳,而非自己)

永嘉末,迁丹阳太守,加辅国将军。导上笺曰:「昔魏武,达政之主也;荀文若,功臣之最也,封不过亭侯。仓舒,爱子之宠,赠不过别部司马。以此格万物,得不局迹乎!今者临郡,不问贤愚豪贱,皆加重号,辄有鼓盖,动见相准。时有不得者,或为耻辱。天官混杂,朝望颓毁。导忝荷重任,不能崇浚山海,而开导乱源,饕窃名位,取紊彝典,谨送鼓盖加崇之物,请从导始。庶令雅俗区别,群望无惑。」帝下令曰:「导德重勋高,孤所深倚,诚宜表彰殊礼。而更约己冲心,进思尽诚,以身率众,宜顺其雅志,式允开塞之机。」拜宁远将军,寻加振威将军。愍帝即位,徵吏部郎,不拜。 (格:推究,局迹:谨慎)

晋国既建,以导为丞相军谘祭酒。桓彝初过江,见朝廷微弱,谓周顗曰:「我以中州多故,来此欲求全活,而寡弱如此,将何以济!」忧惧不乐。往见导,极谈世事,还,谓顗曰:「向见管夷吾,无复忧矣。」过江人士,每至暇日,相要出新亭饮宴。周顗中坐而叹曰:「风景不殊,举目有江河之异。」皆相视流涕。惟导愀然变色曰:「当共戮力王室,克复神州,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!」(顗 yi 三声)

夫风化之本在于正人伦,人伦之正存乎设庠序。庠序设,五教明,德礼洽通,彝伦攸叙,而有耻且格,父子兄弟夫妇长幼之序顺,而君臣之义固矣。《易》所谓「正家而天下定」者也。故圣王蒙以养正,少而教之,使化沾肌骨,习以成性,迁善远罪而不自知,行成德立,然后裁之以位。虽王之世子,犹与国子齿,使知道而后贵。其取才用士,咸先本之于学。故《周礼》,卿大夫献贤能之书于王,王拜而受之,所以尊道而贵士也。人知士之贵由道存,则退而修其身以及家,正其家以及乡,学于乡以登朝,反本复始,各求诸己,敦朴之业著,浮伪之竞息,教使然也。故以之事君则忠,用之莅下则仁。孟轲所谓「未有仁而遗其亲,义而后其君者也」

(教育事业)

《传》曰:「三年不为礼,礼必坏;三年不为乐,乐必崩。」

桓文之霸,皆先教而后战。今若聿遵前典,兴复道教,择朝之子弟并入于学,选明博修礼之士而为之师,化成俗定,莫尚于斯。

及帝登尊号,百官陪列,命导升御床共坐。导固辞,至于三四,曰:「若太阳下同万物,苍生何由仰照!」帝乃止。

及刘隗用事,导渐见疏远,任真推分,澹如也。有识咸称导善处兴废焉。

王敦之反也,刘隗劝帝悉诛王氏,论者为之危心。导率群从昆弟子侄二十馀人,每旦诣台待罪。帝以导忠节有素,特还朝服,召见之。导稽首谢曰:「逆臣贼子,何世无之,岂意今者近出臣族!」帝跣而执之曰:「茂弘,方托百里之命于卿,是何言邪!」乃诏曰:「导以大义灭亲,可以吾为安东时节假之。」及敦得志,加导守尚书令。初,西都覆没,海内思主,群臣及四方并劝进于帝。时王氏强盛,有专天下之心,敦惮帝贤明,欲更议所立,导固争乃止。及此役也,敦谓导曰:「不从吾言,几致覆族。」导犹执正议,敦无以能夺。(跣xian:赤脚,家族出了叛乱的态度)

自汉魏已来,赐谥多由封爵,虽位通德重,先无爵者,例不加谥。导乃上疏,称「武官有爵必谥,卿校常伯无爵不谥,甚失制度之本意也」。从之。自后公卿无爵而谥,导所议也

初,帝爱琅邪王裒,将有夺嫡之议,以问导。导曰:「夫立子以长,且绍又贤,不宜改革。」帝犹疑之。导日夕陈谏,故太子卒定。及明帝即位,导受遗诏辅政,解扬州,迁司徒,一依陈群辅魏故事。王敦又举兵内向。时敦始寝疾,导便率子弟发哀,众闻,谓敦死,咸有奋志。及帝伐敦,假导节,都督诸军,领扬州刺史。敦平,进封始兴郡公,邑三千户,赐绢九千匹,进位太保,司徒如故,剑履上殿,入朝不趋,赞拜不名。固让。帝崩,导复与庾亮等同受遗诏,共辅幼主,是为成帝。加羽葆鼓吹,班剑二十人。及石勒侵阜陵,诏加导大司马、假黄钺,出讨之。军次江宁,帝亲饯于郊。俄而贼退,解大司马。

(定太子位,辅佐新帝,评定叛乱)

庾亮将征苏峻,访之于导。导曰:「峻猜阻,必不奉诏。且山薮藏疾,宜包容之。」固争不从,亮遂召峻。既而难作,六军败绩,导入宫侍帝。峻以导德望,不敢加害,犹以本官居己之右。峻又逼乘舆幸石头,导争之不得。

古之帝王不必以丰俭移都(迁都之议论)

导善于因事,虽无日用之益,而岁计有馀。时帑藏空竭,库中惟有练数千端,鬻之不售,而国用不给。导患之,乃与朝贤俱制练布单衣,于是士人翕然竞服之,练遂踊贵。乃令主者出卖,端至一金。其为时所慕如此

六年冬,烝,诏归胙于导,曰:「无下拜。」导辞疾不敢当。初,帝幼冲,见导,每拜

庾亮

(爷爷是庾乘,出身寒门,在县署当差看门,经郭林宗提携栽培,朝廷征辟,经历了东汉党锢之争)

陶侃

谢安(320年—385年8月22日) 《晋书 列传第四十九》

神识沈敏,风宇条畅

安虽放情丘壑,然每游赏,必以妓女从

及万黜废,安始有仕进志,时年已四十馀矣(万是谢安的弟弟)

简文帝疾笃,温上疏荐安宜受顾命。及帝崩,温入赴山陵,止新亭,大陈兵卫,将移晋室,呼安及王坦之,欲于坐害之。坦之甚惧,问计于安。安神色不变,曰:「晋祚存亡,在此一行。」既见温,坦之流汗沾衣,倒执手版。安从容就席,坐定,谓温曰:「安闻诸侯有道,守在四邻,明公何须壁后置人邪?」温笑曰:「正自不能不尔耳。」遂笑语移日。坦之与安初齐名,至是方知坦之之劣。温尝以安所作简文帝谥议以示坐宾,曰:「此谢安石碎金也。」

及温病笃,讽朝廷加九锡,使袁宏具草。安见,辄改之,由是历旬不就。会温薨,锡命遂寝。

时强敌寇境,边书续至,梁益不守,樊邓陷没,安每镇以和靖,御以长算。德政既行,文武用命,不存小察,弘以大纲,威怀外著,人皆比之王导,谓文雅过之。尝与王羲之登冶城,悠然遐想,有高世之志。羲之谓曰:「夏禹勤王,手足胼胝;文王旰食,日不暇给。今四郊多垒,宜思自效,而虚谈废务,浮文妨要,恐非当今所宜。」安曰:「秦任商鞅,二世而亡,岂清言致患邪?」 (为政之仁)(胼胝pián zhī:手生茧)

时帝始亲万机,进安中书监、骠骑将军、录尚书事,固让军号。于时悬象失度,亢旱弥年,安奏兴灭继绝,求晋初佐命功臣后而封之。顷之,加司徒,后军文武尽配大府,又让不拜。复加侍中、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幽州之燕国诸军事、假节。

闻当舆入西州门,自以本志不遂,深自慨失

安少有盛名,时多爱慕。乡人有罢中宿县者,还诣安。安问其归资,答曰:「有蒲葵扇五万。」安乃取其中者捉之,京师士庶竞市,价增数倍。

南北朝

山水有灵,亦当惊知己于千古

南朝梁

萧衍

政出多门,乱其阶矣(阶:由来)

一国三公,吾谁适从

唐朝

虞世南(旧唐书 卷七十二 列传第二十二 )

笃志勤学,或累旬不盥栉(梳洗)

又同郡沙门智永,善王羲之书,世南师焉,

及至隋灭,宇文化及弑逆之际,世基为内史侍郎,将被诛,世南抱持号泣,请以身代,化及不纳,因哀毁骨立,时人称焉。(年纪小父亲去世)

长孙无忌(旧唐书列传第十五)

其年,太子承乾得罪,太宗欲立晋王,而限以非次,回惑不决。御两仪殿,群官尽出,独留无忌及司空房玄龄、兵部尚书李勣,谓曰:“我三子一弟,所为如此,我心无憀。”因自投于床,抽佩刀欲自刺。无忌等惊惧,争前扶抱,取佩刀以授晋王。无忌等请太宗所欲,报曰:“我欲立晋王。”无忌曰:“谨奉诏。有异议者,臣请斩之。”太宗谓晋王曰:“汝舅许汝,宜拜谢。”晋王因下拜。太宗谓无忌等曰:“公等既符我意,未知物论何如?”无忌曰:“晋王仁孝,天下属心久矣。伏乞召问百僚,必无异辞。若不蹈舞同音,臣负陛下万死。”于是建立遂定,因加授无忌太子太师。寻而太宗又欲立吴王恪,无忌密争之,其事遂辍。太宗尝谓无忌等曰:“朕闻主贤则臣直,人苦不自知,公宜面论,攻朕得失。”

六年,帝将 立昭仪武氏为皇后,无忌屡言不可,帝乃密遣使赐无忌金银宝器各一车、绫锦十车, 以悦其意。昭仪母杨氏复自诣无忌宅,屡加祈请。时礼部尚书许敬宗又屡申劝请, 无忌尝厉色折之。帝后又召无忌、左仆射于志宁、右仆射褚遂良,谓曰:“武昭仪 有令德,朕欲立为皇后,卿等以为如何?”无忌曰:“自贞观二十三年后,先朝付 托遂良,望陛下问其可否。”帝竟不从无忌等言而立昭仪为皇后。皇后以无忌先受 重赏而不助己,心甚衔之。

房玄龄

隋帝本无功德,但诳惑黔黎,不为后嗣 长计,混诸嫡庶,使相倾夺,诸后籓枝,竞崇淫侈,终当内相诛夷,不足保全家国。 今虽清平,其亡可翘足而待

吏部侍郎高孝基素称知人,见之深相嗟挹,谓裴矩曰:“仆阅人多矣,未见如此郎 者。必成伟器,但恨不睹其耸壑凌霄耳。”

贼寇每平,众人竞求珍玩,玄龄独先收人物, 致之幕府

玄龄在秦府十余年,常典管记,每军书表奏,驻马立成, 文约理赡,初无稿草。

刀笔之吏

【临终前 】

玄龄 因谓诸子曰:“吾自度危笃,而恩泽转深,若孤负圣君,则死有余责。当今天下清 谧,咸得其宜,唯东讨高丽不止,方为国患。主上含怒意决,臣下莫敢犯颜;吾知 而不言,则衔恨入地。”遂抗表谏曰:

老子曰:“知足不辱,知止不殆。” 【评语:人的功名止境,如唐太宗文治武功之时,仍讨伐高丽,可以止矣】

且兵者凶器,战者危事,不得已而用之。

杜如晦

隋大业中以常调预选,吏部侍郎 高孝基深所器重,顾谓之曰:“公有应变之才,当为栋梁之用,愿保崇令德。

杜淹【杜如晦叔叔】

昔比 干谏纣而死,孔子称其仁;泄冶谏而被戮,孔子曰:‘民之多辟,无自立辟。’是 则禄重责深,理须极谏;官卑望下,许其从容。

且百里 奚在虞虞亡,在秦秦霸,臣窃比之

李靖

姿貌瑰伟

其舅韩擒虎

高祖克京城,执靖将斩之,靖大呼曰:“公起义 兵,本为天下除暴乱,不欲就大事,而以私怨斩壮士乎!”高祖壮其言,太宗又固 请,遂舍之。

使功不如使过

时诸将咸请孝恭云:“铣之将帅与官军拒战 死者,罪状既重,请籍没其家,以赏将士。”靖曰:“王者之师,义存吊伐。百姓 既受驱逼,拒战岂其所愿?且犬吠非其主,无容同叛逆之科,此蒯通所以免大戮于 汉祖也

太宗初闻靖破颉利,大悦,谓侍臣曰: “朕闻主忧臣辱,主辱臣死。往者国家草创,太上皇以百姓之故,称臣于突厥,朕 未尝不痛心疾首,志灭匈奴,坐不安席,食不甘味。今者暂动偏师,无往不捷,单 于款塞,耻其雪乎!” 【注:太宗语】

寻以足疾上 表乞骸骨,言甚恳至。太宗遣中书侍郎岑文本谓曰:“朕观自古已来,身居富贵, 能知止足者甚少。不问愚智,莫能自知,才虽不堪,强欲居职,纵有疾病,犹自勉 强。公能识达大体,深足可嘉,朕今非直成公雅志,欲以公为一代楷模。”

靖 乃阖门自守,杜绝宾客,虽亲戚不得妄进。

十八年,帝幸其第问疾,仍赐绢五百匹,进位卫国公、开府仪同三 司。太宗将伐辽东,召靖入阁,赐坐御前,谓曰:“公南平吴会,北清沙漠,西定 慕容,唯东有高丽未服,公意如何?”对曰:“臣往者凭藉天威,薄展微效,今残 年朽骨,唯拟此行。陛下不弃,老臣病期瘳矣。”太宗愍其羸老,不许。

李德裕(资治通鉴唐纪六十三原文)

李德裕追论维州悉怛谋事云:“维州据高山绝顶,三面临江…至乃掷其婴孩,承以枪槊

宋朝

张知白(列传六十九 956-1028年)

寇准 ​​列传·卷四十 961年—1023年10月24日

乾兴元年,再贬雷州司户参军。初,丁谓出准门至参政,事准甚谨。尝会食中书,羹污准须,谓起,徐拂之。准笑曰:"参政国之大臣,乃为官长拂须邪?"谓甚愧之,由是倾构日深。及准贬未几,谓亦南窜,道雷州,准遣人以一蒸羊逆境上。谓欲见准,准拒绝之。闻家僮谋欲报仇者,乃杜门使纵博,毋得出,伺谓行远,乃罢。

李迪(列传六十九 71年—1047年)

时频岁蝗旱,问何以济,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,则赋敛宽,民不劳矣。帝曰:"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,俟其至,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。"迪曰:"天子于财无内外,愿下诏赐三司,以示恩德,何必曰借

三司,指代度支司、盐铁转运司、户部司三部门,是唐代至宋代国家财政的主管部门

迪素恶吕夷简 (这是为何)

王曾 (列传六十九 978年12月27日~1038年12月12日 三元宰相)

王曾,字孝先,青州益都人。少孤,鞠于仲父宗元

曾方严持重,每进见,言利害事,审而中理;多所荐拔,尤恶侥幸

曾进退士人,莫有知者。范仲淹尝问曾曰:"明扬士类,宰相之任也。公之盛德,独少此耳。"曾曰:"夫执政者,恩欲归己,怨使谁归?"仲淹服其言。

曾资质端厚,眉目如画。在朝廷,进止皆有常处,平居寡言笑,人莫敢干以私。

平生自奉甚俭,有故人子孙京来告别,曾留之具馔,食后,合中送数轴简纸,启视之,皆它人书简后裁取者也

张知白(列传六十九 956-1028年)

知白在相位,慎名器,无毫发私。常以盛满为戒,虽显贵,其清约如寒士。

杜衍(列传六十九 978年—1057年)

章献太后遣使安抚淮南,使还,未及他语,问杜衍安否,使者以治状对。太后叹曰:“吾知之久矣。”

始,衍为治谨密,不以威刑督吏,然吏民亦惮其清整

兼判吏部流内铨。选补科格繁长,主判不能悉阅,吏多受赇,出缩为奸。衍既视事,即敕吏函铨法,问曰:"尽乎?"曰:"尽矣。"力阅视,具得本末曲折。明日,令诸吏无得升堂,各坐曹听行文书,铨事悉自予夺,由是吏不能为奸利。数月,声动京师。 (流内铨是宋官署名。属吏部。掌幕职、州县官以下注拟、磨勘等事。北宋初年,京官七品以下流内官员的任免、考课等,仍属吏部。)

外人知杜衍封还内降邪?凡有求于朕,每以衍不可告之而止者,多于所封还也 (不买皇帝的账)

仲淹尝父行事衍,衍不以为恨

衍好荐引贤士,而沮止侥幸,小人多不悦

衍清介不殖私产,既退,寓南都凡十年,第室卑陋,才数十楹,居之裕如也。出入从者十许人,乌帽、皂履、绨袍、革带。或劝衍为居士服,衍曰:“老而谢事,尚可窃高士名邪!”

晏殊 (列传七十)

晏殊,字同叔,抚州临川人。七岁能属文,景德初,张知白安抚江南,以神童荐之。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,殊神气不慑,援笔立成。帝嘉赏,赐同进士出身。宰相寇准曰:"殊江外人。"帝顾曰:"张九龄非江外人邪?"后二日,复试诗、赋、论,殊奏:"臣尝私习此赋,请试他题。"帝爱其不欺,既成,数称善。擢秘书省正字,秘阁读书。命直史馆陈彭年察其所与游处者,每称许之。

明年,召试中书,迁太常寺奉礼郎。东封恩,迁光禄寺丞,为集贤校理。丧父,归临川,夺服起之,从祀太清宫。诏修宝训,同判太常礼院。丧母,求终服,不许。再迁太常寺丞,擢左正言、直史馆,为升王府记室参军。岁中,迁尚书户部员外郎,为太子舍人,寻知制诰,判集贤院。久之,为翰林学士,迁左庶子。帝每访殊以事,率用方寸小纸细书,已答奏,辄并稿封上,帝重其慎密。

满目山河空念远,落花风雨更伤春,不如怜取眼前人

殊平居好贤,当世知名之士,如范仲淹、孔道辅皆出其门。及为相,益务进贤材,而仲淹与韩琦、富弼皆进用,至于台阁,多一时之贤 (范仲淹与韩琦、富弼受到晏殊的提携)

庞籍(孙恭孙)王随 章得象

吕夷简(子公绰 公弼 公孺)

天圣末,加中书侍郎。章懿太后为顺容,薨,宫中未治丧,夷简朝奏事,因曰:"闻有宫嫔亡者。"太后矍然曰:"宰相亦预宫中事邪?"引帝偕起。有顷独出,曰:"卿何间我母子也?"夷简曰:"太后他日不欲全刘氏乎?"太后意稍解。有司希太后旨,言岁月葬未利。夷简请发哀成服,备仪仗葬之。

范仲淹(989年10月1日—1052年6月19日)

天圣七年,章献太后将以冬至受朝,天子率百官上寿。仲淹极言之,且曰:"奉亲于内,自有家人礼,顾与百官同列,南面而朝之,不可为后世法。"且上疏请太后还政,不报。寻通判河中府,徙陈州。时方建太一宫及洪福院,市材木陕西。仲淹言:"昭应、寿宁,天戒不远。今又侈土木,破民产,非所以顺人心、合天意也。宜罢修寺观,减常岁市木之数,以蠲除积负。"又言:"恩幸多以内降除官,非太平之政。"事虽不行,仁宗以为忠。

太后崩,召为右司谏。言事者多暴太后时事,仲淹曰:"太后受遗先帝,调护陛下者十余年,宜掩其小故,以全后德。“帝为诏中外,毋辄论太后时事。初,太后遗诰以太妃杨氏为皇太后,参决军国事。仲淹曰:'太后,母号也,自古无因保育而代立者。今一太后崩,又立一太后,天下且疑陛下不可一日无母后之助矣。”

注:1036年,范仲淹宋仁宗献《四论》指陈时弊,宰相吕夷简誣指范搞朋黨,离间君臣。司谏高若訥亦诋毁范仲淹。館閣校勘歐陽修寫信罵他“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!”高若訥大怒,把信拿給皇帝看,歐陽修貶夷陵(今湖北宜昌)令。

富弼 (列传·卷七十二 1004年2月13日 [1] -1083年8月8日)

少笃学,有大度,范仲淹见而奇之,曰:"王佐才也。"以其文示王曾、晏殊,殊妻以女。 (小时候就认识范仲淹了,富弼是晏殊的女婿)

弼性至孝,恭俭好修,与人言必尽敬,虽微官及布衣谒见,皆与之亢礼,气色穆然,不见喜愠

君子与小人并处,其势必不胜。君子不胜,则奉身而退,乐道无闷。小人不胜,则交结构扇,千岐万辙,必胜而后已。迨其得志,遂肆毒于善良,求天下不乱,不可得也

文彦博 (列传·卷七十二 1006年10月23日-1097年6月16)

彦博曰:"彼本不敢妄言,有教之者耳。"继隆默不敢对。二人至六漯,恐治前罪,更言六漯在东北,非正北也。帝疾愈,彦博等始归第。当是时,京师业业,赖彦博、弼持重,众心以安。沆密白帝曰:"陛下违豫时,彦博擅斩告反者。"彦博闻之,以沆判呈,帝意乃解。御史吴中复乞召还唐介。彦博因言,介顷为御史,言臣事多中臣病,其间虽有风闻之误,然当时责之太深,请如中复奏。时以彦博为厚德。

彦博虽穷贵极富,而平居接物谦下,尊德乐善,如恐不及。其在洛也,洛人邵雍、程颢兄弟皆以道自重,宾接之如布衣交。与富弼、司马光等十三人,用白居易九老会故事,置酒赋诗相乐,序齿不序官,为堂,绘像其中,谓之"洛阳耆英会",好事者莫不慕之。神宗导洛通汴,而主者遏绝洛水,不使入城中,洛人颇患苦之。彦博因中使刘惟简至洛,语其故,惟简以闻。诏令通行如初,遂为洛城无穷之利。

彦博虽穷贵极富,而平居接物谦下,尊德乐善,如恐不及

张士逊

包拯

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,童稚妇女,亦知其名,呼曰"包待制"。

欧阳修言:“拯所谓牵牛蹊田而夺之牛,罚已重矣,又贪其富,不亦甚乎!”

拯性峭直,恶吏苛刻,务敦厚,虽甚嫉恶,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。与人不苟合,不伪辞色悦人,平居无私书,故人、亲党皆绝之

狄青

前后大小二十五战,中流矢者八

尹洙为经略判官,青以指使见,洙与谈兵,善之,荐于经略使韩琦、范仲淹曰:"此良将材也。"二人一见奇之,待遇甚厚。仲淹以《左氏春秋》授之曰:"将不知古今,匹夫勇尔。"青折节读书,悉通秦、汉以来将帅兵法,由是益知名。以功累迁西上阁门副使,擢秦州刺史、泾原路副都总管、经略招讨副使,又加捧日

青奋行伍,十余年而贵,是时面涅犹存。帝尝敕青傅药除字,青指其面曰:"陛下以功擢臣,不问门地,臣所以有今日,由此涅尔,臣愿留以劝军中,不敢奉诏。"以彰化军节度使知延州,擢枢密副使。

青曰:"令之不齐,兵所以败。"晨会诸将堂上,揖曙起,并召用等三十人,按以败亡状,驱出军门斩之。沔、靖相顾愕眙,诸将股栗。

尹洙以贬死,青悉力赒其家事。子谘、咏,并为阁门使。咏数有战功。 【知遇之恩】

韩琦

时二府合班奏事,琦必尽言,虽事属中书,亦指陈其实。同列或不悦,帝独识之,曰:"韩琦性直。"琦与范仲淹、富弼皆以海内人望,同时登用,中外跂想其勋业。仲淹等亦以天下为己任,群小不便之,毁言日闻。仲淹、弼继罢,琦为辨析,不报。

琦蚤有盛名,识量英伟,临事喜愠不见于色,论者以重厚比周勃,政事比姚崇。其为学士临边,年甫三十,天下已称为韩公。嘉祐、治平间,再决大策,以安社稷。当是时,朝廷多故,琦处危疑之际,知无不为。或谏曰:"公所为诚善,万一蹉跌,岂惟身不自保,恐家无处所。"琦叹曰:"是何言也。今臣尽力事君,死生以之。至于成败,天也,岂可豫忧其不济,遂辍不为哉。"闻者愧服。在魏都久,辽使每过,移牒必书名,曰:"以韩公在此故也。"忠彦使辽,辽主问知其貌类父,即命工图之,其见重于外国也如此。

韩琦对王安石的评价

曾公亮

王安石

至简而不烦,至要而不迂,至易而不难(治国的关键)

变风俗,立法度,正方今之所急也

于是吕公著、韩维,安石藉以立声誉者也;欧阳修、文彦博,荐己者也;富弼、韩琦,用为侍从者也;司马光、范镇,交友之善者也:悉排斥不遗力。(《宋史》对王安石排斥人的评价)

元祐元年,卒,年六十八,赠太傅。绍圣中,谥曰“文”,配享神宗庙庭。崇宁三年,又配食文宣王庙,列于颜、孟之次,追封舒王。钦宗时,杨时以为言,诏停之。高宗用赵鼎、吕聪问言,停宗庙配享,削其王封。(身后事)

初,安石训释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周礼》,既成,颁之学官,天下号曰“新义”。晚居金陵,又作《字说》,多穿凿傅会。其流入于佛、老。一时学者,无敢不传习,主司纯用以取士,士莫得自名一说,先儒传注,一切废不用。黜《春秋》之书,不使列于学官,至戏目为“断烂朝报”。(宋史》对王安石学术的评价)

安石未贵时,名震京师,性不好华腴,自奉至俭,或衣垢不澣,面垢不洗,世多称其贤。蜀人苏洵独曰:“是不近人情者,鲜不为大奸慝。”作《辩奸论》以刺之,谓王衍、卢杞合为一人。

安石性强忮,遇事无可否,自信所见,执意不回。至议变法,而在廷交执不可,安石傅经义,出己意,辩论辄数百言,众不能诎。甚者谓“天变不足畏,祖宗不足法,人言不足恤。”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,多用门下儇慧少年。久之,以旱引去,洎复相,岁馀罢,终神宗世不复召,凡八年。子雱。(宋史》对王安石个性的评价)

读经而已。则不足以知经 (读书的方法,《答曾子固书》)

张方平(列传七十七 1007年—1091年)

拜参知政事。御史中丞司马光疏其不当用,不听。光解中丞,曾公亮议用王安石,方平以为不可。

平居未尝以言徇物、以色假人。守蜀日,得眉山苏洵与其二子轼、辙,深器异之。尝荐轼为谏官。轼下制狱,又抗章为请,故轼终身敬事之,叙其文,以比孔融、诸葛亮。

王拱辰(列传七十七)

权知开封府,拜御史中丞。夏竦除枢密使,拱辰言:"竦经略西师,无功称而归。今置诸二府,何以厉世?"因对,极论之。帝未省,遽起,拱辰前引裾,乃纳其说,竦遂罢。

张昪(列传七十七 992年—1077年)

帝见昪指切时事无所避,谓曰:"卿孤立,乃能如是。"对曰:"臣仰托圣主,致位侍从,是为不孤。今陛下之臣,持禄养望者多,而赤心谋国者少,窃以为如陛下乃孤立尔

蔡襄 (列传·卷七十九 1012年—1067)

不颛听断,不揽威权,使号令不信于人,恩泽不及于下,此陛下之失也。持天下之柄,司生民之命,无嘉谋异画以矫时弊,不尽忠竭节以副任使,此大臣之失也。朝有敝政而不能正,民有疾苦而不能去,陛下宽仁少断而不能规,大臣循默避事而不能斥,此臣等之罪也。陛下既有引过之言,达于天地神祇矣,愿思其实以应之

及令书《温成后父碑》,则曰:"此待诏职耳。"不奉诏。于

张载 列传第一百八十六 1020年—1077年

秦观 (1049年—1100年9月17日 列传二百零三)

少豪隽,慷慨溢于文词

强志盛气,好大而见奇

李公麟(1049~1106 列传二百零三)

好古博学,长于诗,多识奇字,自夏、商以来钟、鼎、尊、彝,皆能考定世次,辨测款识,闻一妙品,虽捐千金不惜。

绍圣末,朝廷得玉玺,下礼官诸儒议,言人人殊。公麟曰:"秦玺用蓝田玉,今玉色正青,以龙蚓鸟鱼为文,著’帝王受命之符’,玉质坚甚,非昆吾刀、蟾肪不可治,琱法中绝,此真秦李斯所为不疑。"议由是定。

传写人物尤精,识者以为顾恺之、张僧繇之亚

李格非 (?—1106年 列传二百零三)

为郓州教授,郡守以其贫,欲使兼他官,谢不可

以文章受知于苏轼

有道士说人祸福或中,出必乘车,氓俗信惑,格非遇之途,叱左右取车中道士来,穷治其奸,杖而出诸境。

米芾 (1051年—1107年 列传二百零三)

特妙于翰墨,沈著飞翥,得王献之笔意

画山水人物,自名一家,尤工临移,至乱真不可辨。精于鉴裁,遇古器物书画则极力求取,必得乃已

而好洁成癖,至不与人同巾器。所为谲异,时有可传笑者。无为州治有巨石,状奇丑,芾见大喜曰:"此足以当吾拜!"具衣冠拜之,呼之为兄。又不能与世俯仰,故从仕数困。

李光(列传第一百二十二 1078年—1159年)

刘安世居南京,光以师礼见之

除司勋员外郎,迁符宝郎。郭药师叛,光知徽宗有内禅意,因纳符,谓知枢密院蔡攸曰:「公家所为,皆咈众心。今日之事,非皇太子则国家俱危。」攸矍然,不敢为异。钦宗受禅,擢右司谏。

(宋徽宗内禅,六贼为北宋宋徽宗宠信的六个奸臣,分别是:蔡京王黼fu 3声、童贯朱勔李彦梁师成。)

时言者犹主王安石之学,诏榜庙堂。光又言:「祖宗规摹宏远,安石欲尽废法度,则谓人主制法而不当制于法;欲尽逐元老,则谓人主当化俗而不当化于俗。蔡京兄弟祖述其说,五十年间,毒流四海。今又风示中外,鼓惑民听,岂朝廷之福?」

彗出寅、艮间,耿南仲辈皆谓应在外夷,不足忧。光奏:「孔子作《春秋》,不书祥瑞者,盖欲使人君恐惧修省,未闻以灾异归之外夷也。」

陆游(列传一百五十四)

陆游(1125年-1210年)

陆游的《示子遹

我初学诗日,但欲工藻绘。

中年始少悟,渐若窥宏大。

怪奇亦间出,如石漱湍濑。

数仞李杜墙,常恨欠领会。

元白才倚门,温李真自郐。

正令笔扛鼎,亦未造三昧。

诗为六艺一,岂用资狡狯?

汝果欲学诗,工夫在诗外。

李纲(列传第一百一十七 1083年7月27日—1140年2月5日)

(父亲李夔)

人主之职在知人,进君子而退小人

吾知尽事君之道,不可,则全进退之节,患祸非所恤也

平居无事,小廉曲谨,似可无过,忽有扰攘,则错愕无所措手足,不过奉身以退,天下忧危之重,委之陛下而已。有臣如此,不知何补于国,而陛下亦安取此?夫用人如用医,必先知其术业可以已病,乃可使之进药而责成功。今不详审其术业而姑试之,则虽日易一医,无补于病,徒加疾而已。大概近年,闲暇则以和议为得计,而以治兵为失策,仓卒则以退避为爱君,而以进御为误国。上下偷安,不为长久之计。天步艰难,国势益弱,职此之由

臣夙夜为陛下思所以为善后之策,惟自昔创业、中兴之主,必躬冒矢石,履行阵而不避。故高祖既得天下,击韩王信、陈豨、黥布,未尝不亲行。光武自即位至平公孙述,十三年间,无一岁不亲征。本朝太祖、太宗,定维扬,平泽、潞,下河东,皆躬御戎辂;真宗亦有澶渊之行,措天下于大安。此所谓始忧勤而终逸乐也。

(知人、用人)

然自昔抱不群之才者,多为小人之所忌嫉,或中之以黯暗,或指之为党与,或诬之以大恶,或掷之以细故。而以道事君者,不可则止,难于自进,耻于自明,虽负重谤、遭深谴,安于义命,不复自辨。

(奖惩得当是很重要的)

何谓变革士风?夫用兵之与士风,似不相及,而实相为表里。士风厚则议正而是非明,朝廷赏罚当功罪而人心服,考之本朝嘉佑、治平以前可知已。数十年来,奔竞日进,论议徇私,邪说利口,足以惑人主之听。元佑大臣,持正论如司马光之流,皆社稷之臣也,而群枉嫉之,指为奸党,颠倒是非,政事大坏,驯致靖康之变,非偶然也。窃观近年士风尤薄,随时好恶,以取世资,潝訿成风,岂朝廷之福哉?大抵朝廷设耳目及献纳论思之官,固许之以风闻,至于大故,必须核实而后言。使其无实,则诬人之罪,服谗搜慝,得以中害善良,皆非所以修政也。

夫天下无不可为之事,亦无不可为之时

(皇帝对李纲还是认可的)

疏奏,虽与众论不合,不上以为忤,曰:「大臣当如此矣。」

(心唯有国家,个人进退荣辱不计)

九年,除知潭州、荆湖南路安抚大使,纲具奏力辞,曰:「臣迂疏无周身之术,动致烦言。今者罢自江西,为日未久,又蒙湔祓,畀以帅权。昔汉文帝闻季布贤,召之,既而罢归,布曰:『陛下以一人之誉召臣,一人之毁去臣,臣恐天下有以窥陛下之浅深。』顾臣区区进退,何足少多。然数年之间,亟奋亟踬,上累陛下知人任使之明,实有系于国体。」

论曰:以李纲之贤,使得毕力殚虑于靖康、建炎间,莫或挠之,二帝何至于北行,而宋岂至为南渡之偏安哉?夫用君子则安,用小人则危,不易之理也。人情莫不喜安而恶危。

纲虽屡斥,忠诚不少贬,不以用舍为语默,若赤子之慕其母,怒呵犹噭□焉挽其裳裾而从之。呜呼,中兴功业之不振,君子固归之天,若纲之心,其可谓非诸葛孔明之用心欤?

岳飞(列传第一百二十四 1103年3月24日—1142年1月27日)

少负气节,沉厚寡言,家贫力学,尤好《左氏春秋》、孙吴兵法。生有神力,未冠,挽弓三百斤,弩八石,学射于周同,尽其术,能左右射。同死,朔望设祭于其冢。父义之,曰:「汝为时用,其徇国死义乎!」

所问曰:「汝能敌几何?」飞曰:「勇不足恃,用兵在先定谋,栾枝曳柴以败荆,莫敖采樵以致绞,皆谋定也。」

方兀术弃汴去,有书生叩马曰:「太子毋走,岳少保且退矣。」兀术曰:「岳少保以五百骑破吾十万,京城日夜望其来,何谓可守?」生曰:「自古未有权臣在内,而大将能立功于外者,岳少保且不免,况欲成功乎?」兀术悟,遂留。飞既归,所得州县,旋复失之。飞力请解兵柄,不许,自庐入觐,帝问之,飞拜谢而已。

初,桧逐赵鼎,飞每对客叹息,又以恢复为己任,不肯附和议。

狱之将上也,韩世忠不平,诣桧诘其实,桧曰:「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,其事体莫须有。」世忠曰:「『莫须有』三字,何以服天下?」时洪皓在金国中,蜡书驰奏,以为金人所畏服者惟飞,至以父呼之,诸酋闻其死,酌酒相贺。

(这样对待下级、兵士)

师每休舍,课将士注坡跳壕,皆重铠习之。子云尝习注坡,马踬,怒而鞭之。卒有取民麻一缕以束刍者,立斩以徇。卒夜宿,民开门愿纳,无敢入者。军号「冻死不拆屋,饿死不卤掠。」卒有疾,躬为调药;诸将远戍,遣妻问劳其家;死事者哭之而育其孤,或以子婚其女。凡有颁犒,均给军吏,秋毫不私。

南宋

叶适

淳熙五年(1178年)進士第二。宋光宗紹熙五年(1194年),由於皇后李鳳娘剽悍,使光宗與其父宋孝宗不睦,且光宗生病,不能主持孝宗喪禮,趙汝愚趙彥逾韓仛冑徐誼郭杲等大臣不滿光宗,發動政變,葉適也加入,在獲得隆慈太皇太后支持下,迫光宗禪位予其子宋寧宗,史稱紹熙禪位

官至權工部侍郎、吏部侍郎兼直學士院。与徐照徐玑赵师秀翁卷永嘉四靈學者友善,是南宋永嘉学派代表人物,与朱熹陆九渊齐名。主要著作有《习学记言》、《水心先生文集》29卷、《别集》16卷。

臺灣嘉義縣東石鄉先天宮奉叶适為叶千歲香火鼎盛。

思想[编辑]

爱国主义、實用主义和反理学是叶适主要特点。他反对当时的“和议”,在韩侂胄伐金战败时,以宝谟阁待制知建康府兼沿江制置使,捍卫江防。他讲究“功利之学”,认为“既无功利,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”、“古之人未有不善理财而为圣君贤臣者也”。他反对当时性理空谈,對于理学家所崇拜的人物如曾子子思孟子等进行了大胆的批判,认定《十翼》非孔子作,指出理学家糅合三家思想提出“无极”、“太极”等学说的谬论。

明朝

杨廷和 列传第七十八

廷和为人美风姿,性沉静详审,为文简畅有法

“初,廷和入阁,东阳谓曰:“吾于文翰,颇有一日之长,若经济事须归介夫。”及武宗之终,卒安社稷者,廷和力也,人以东阳为知言。”

杨慎 (成都新都人)

慎幼警敏,十一岁能诗。十二拟作《古战场文》、《过秦论》,长老惊异。入京,赋《黄叶诗》,李东阳见而嗟赏,令受业门下。

资性不足恃。日新德业,当自学问中来

明世记诵之博,著作之富,推慎为第一。

《韬晦术》

人所欲者,顺其情而与之;我所欲者,匿而掩之,然后始可遂我所欲。

若夫天时突变,人事猝兴,养晦则难奏肤功,斯即谋晦之时也。

晦以谋成,益见功用,虽匪由正道,却不失于正,以其用心正也。

谋晦当能忍,能忍人所不能忍,始成人所不能成之晦,而成人所不能成之功。

己所不欲,拂逆则伤人之情,不若引人入晦,同晦则同欲,无逆意之患矣

直道长而难行,歧路多而忧亡羊,妙心辨识,曲径方可通幽。

厌诈而行实,固君子之本色;昧诈而堕谋,亦取讥于当世。

是以君子不喜诈谋,亦不可不识诈之为谋。

君臣之间,夫妇之际,尽心焉常有不欢,小诈焉愈更亲密,此理甚微,识之者鲜。

诈亦非易为也,术不精则败,反受其害,心不忍不成,徒成笑柄。

居上位者常疑下位者不忠,人之情不欲居人下也。遭上疑则危,释之之遭谨忠而已。

夫士莫不以出处为重,详审而后决。出难处易,以处之心居出之地,可变难为易。

廊庙枢机,自古为四战之地,跻身难,存身尤难。

惟不以富贵为心者,得长居焉。

古人云:“我不忧富贵,而忧富贵逼我。”人非恶富贵也,惧富贵之不义也。

兴利不如除弊,多事不如少事,少事不如无事。无事者近乎天道矣。

制器画谋,资之为用也,苟无用,虽器精谋善何益也。

沉晦已久,人不我识,虽知己者莫辨其本心。用晦在时,时如驹逝,稍纵即逝之矣。

欲择时当察其几先,先机而动,先发制人,始可见晦之功。

张居正

《权谋残卷》

  • 美色置于前而心不动者,情必矫也
  • 一颦一笑,犹胜百万甲兵
  • 机不由我而变在我 —- 机变
  • 必欲使人为某事,威逼之,刑罚之,利诱之 ——权奇
  • 攻心者,晓之以理,动之以情,示之以义,服之以威。 —–攻心
  • 君子好德,小人好利。辨之羞之,耻之,驱之于德。 ——攻心
  • 移花接木,假凤虚凰,谋略之道,唯在一心。乱其志,折其铎,不战自胜。 —------攻心
  • 治不以暴而以道,胜不以勇而以仁。故彼以暴,我以道;彼以勇,我以仁;然后胜负之数分矣。 —------攻心
  • 虚予而实取之。示之以害,其必为我所用。欲得其心,莫若投其所好。君喜则我喜,君憎则我憎,我与君同心,则君不为我异。 —--------攻心
  • 势者,适也。适之则生,逆之则危;得之则强,失之则弱。事有缓急,急不宜缓,缓不宜急。因时度势,各得所安。 —---------度势
  • 势可乘,亦可造。致虚守静,因势利导。敌不知我而我知敌,或守如处子,或劲如脱兔。善度势者乘敌之隙,不善度势者示敌以隙。知其心,度其情,察其微,则见其势矣。 —–度势
  • 为谋,所重者胆,所贵者智;胆智兼备,势则可为。 —–度势
  • 见宜远而识宜大,谋宜深而胆宜壮。军无威无以立,令无罚无以行。威慑之,智取之,胆胜之,则何敌不克,何坚不攻?正胜邪,直胜曲。浩然正气,而奸佞折。 ——度势
  • 廓然怀天下之志,而宜韬之晦。牙坚而先失,舌柔而后存。柔克刚,而弱胜强。人心有所叵测,知人机者,危矣。故知微者宜善藏之。 —-------避祸
  • 君臣各安其位,上下各守其分。居安思危,临渊止步。故易曰潜龙勿用,而亢龙有悔。夫利器者,人所欲取。故身怀利器者危。 —--------避祸
  • 必欲图之,勿以小惠,以大德;不以图近,而谋远。 —-----------避祸
  • 恃于人者不如自恃。自恃者寿,自足者福。顺天应人,故常在。 —-----------避祸
  • 事上宜以诚,诚则无隙,故宁忤而不欺。不以小过而损大节,忠也,智也。 —-----事上
  • 荣辱与共,进退以俱,上下一心,事方可济。骄上欺下,岂可长久? —-----事上
  • 上怨报之以德,上毁报之以誉,上疑报之以诚。隙嫌不生,自无虞。事君以忠,不涓细流。待人以诚,不留小隙。 —--------事上
  • 为上计,不以小惠,而以长策。小惠人人可为,长策非贤者不能为之。 —--------事上
  • 为上计,不以小惠,而以长策。小惠人人可为,长策非贤者不能为之。故事之以谀,不如进之以忠。助之喜,不如为之忧。 —-------事上
  • 思上之所思,而虑其无所思;为君谋利,不如为君求安。思之深,而虑之远。锦上添花,不如雪中送炭。 —--------事上
  • 而诱之以赏,策之以罚,感之以恩。取大节,宥小过,而士无不肯用命矣。 —------用人
  • 察人性,顺人情,然后可趁,其必有谐。 —-------筹谋

李贽

王守仁

董其昌

皇长子出阁,充讲官,因事启沃,皇长子每目属之。

起故官,督湖广学政,不徇请嘱,为势家所怨,嗾生儒数百人鼓噪,毁其公署。

光宗立,问:“旧讲官董先生安在?”

其昌天才俊逸,少负重名

袁宗道

  • 于唐好白乐天,于宋好苏轼,

袁宏道

返乡后曾问学李贽,引以为师,自此颇受李贽思想影响

  • 三仕三隐

  • 与王李之学持不同意见(李攀龙、王世贞,嘉靖、隆庆年间出现的“后七子”之一,复古学派代表)

王、李之学盛行,袁氏兄弟独心非之。

谈了钟惺这个人,惺貌寝(亦作“貌侵”;状貌丑陋短小,或以为谓状貌不扬),羸不胜衣,为人严冷(严肃而冷峻),不喜接俗客,由此得谢人事

袁中道

清朝

顾炎武

形而上者谓之道,形而下者谓之器。非器则道无所寓。

(顾炎武的外甥徐元文)

(与公肃甥书 其二)

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,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义,而其本在于养廉

(徐元文为顾炎武《历代宅京记》作序)

先生勖语:必有体国经野之心,而后可以登山临水;必有济世安民之识,而后可以考古论今 (勖,勉也)

王夫之

黄宗羲

方中通,陈厚耀,何国宗,梅文鼎,薛凤祚,明安图,王锡阐,陈潢,梅彀成,戴煦,项名达,李善兰,李锐,焦循,华蘅芳,龚振麟,王贞仪,陈杰,沈钦裴,罗士琳,汪莱,洪亮吉,高鲁

钱谦益

秋夕燕誉堂话旧事有感 (《初学集》)

东虏游魂三十年,老夫双鬓更皤(po)然。追思贳(shi,借)酒论兵日,恰是凉风细雨前。

埋没英雄芳草地,耗磨岁序夕阳天。洞房清夜秋灯里,共简庄周《说剑篇》。

徐寿

中国近代化学的启蒙者,发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篇nature论文

王念孙

王引之

民国

蔡元培

蔡元培(1868年1月11日-1940年3月5日),字鹤卿,又字仲申、民友、孑民

(《蔡元培自述》,9岁其父过世,18岁其母过世)

(慎言)

(熬夜不如起早)

(乡试的弄虚作假,避过糊名、誊录法子)

(人皆有所崇拜)

(第二次婚姻的条件,既有对女子的,也有对自己的)

(蔡元培谈旅行,一是自然美,而是古代建筑,三是博物院的美术品)

(蔡元培思想是很进步的)

(知难不畏难)

(南北对谈的细节,可见为难之处)

()

(出任教育总长)

(教育超越党派)

(并存的学思,百家争鸣)

(启发群众)

范源廉

胡适

傅斯年

(笑话一则)

据传傅斯年担任台大校长时,有次一通电话:“请问校长在不在?”傅斯年回答:“我就是傅校长。”结果电话那头气呼呼的说:“校长就校长,学校哪来的副校长?”,这句话让傅斯年哭笑不得。